招生考试网
学历类|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|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
资格类|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|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
工程类|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|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
计算机|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|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
 招生考试网 - 高考 - 分省高考动态 - 全国综合 - 正文
创新大赛,与高考挂钩而变味
来源:新华社 2006-12-26 10:10:58 【字体:小 大】

   前不久,从事地质工作的省政协委员蓝先洪偶然发现,我省东部某重点高中的一位学生,以一篇研究省内某著名山脉形成地质年代的科研论文,获得2005年度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大奖。
 
 
 
这位“老地质”立即疑窦顿生:这样的科研,一个高中学生根本没条件进行。蓝先洪对此进行了专门考证:原来,孩子的父亲是从事海洋地质研究的。

  进一步了解后发现,这所学校近年来先后有20多名学生获得此项创新比赛大奖,学校随之声名大振。但多数“研究成果”都充满疑问:一篇关于某种含氮物质对改良土壤作用的论文,需要长期的观察实验,一个寄宿在学校、功课紧张的高中生怎么可能做到?另一个学生有关基因芯片的研究,以学校的实验室和辅导老师根本无法开展……而这些学生的创新成果,大部分与其家长从事专业一致,要不就是家长“恰好”在科技、科协等部门工作。

  为什么家长这么热心“参与”孩子的研究?原因很简单:如今的创新大赛,与高考(高考新闻,高考说吧)挂钩越来越紧密了。

  创新大赛与高考直接挂钩,从表面看是我省2005年新增的一条高考录取规定,即“获得省级以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,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大赛省赛区一等奖以上的考生,可在统考分数上加20分”。但其作用却远不止此:随着近年来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全面铺开,凡获大奖的学生,就有机会以特长生的名义被录取,其实等于变相保送。

  记者了解到,近年来,一些与高考有关的制度,往往会在实践中变了味道。如保送生、艺术专长加分、以及三好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加分等,都因成为腐败的高发区而被迫作出调整,或干脆被取消。如今家长和学校的目光,又聚集到“创赛”和“奥赛”上来了。

  高考有捷径容易形成合作性作弊

  “‘创赛'、‘奥赛'一旦成为高考捷径,更多学生有学上,学校能提高升学率,两者各取所需,很自然会形成合作性的作弊。”我省某重点高中一位资深教师这样总结。

  据记者了解,其“合作”的具体操作过程为:学生家长负责提供“科研成果”,并负责向评奖部门梳理关系,因为这一奖项评定较之高考评分要松得多,所以工作相对容易;而学校主要是出示证明,为学生保驾护航。比方说东部某市某重点高中一件创新成果,上报时必需进行公开展示。在必须填写的家长介绍一栏中,按惯例应填写学生父亲的名字、职务。但因为这位父亲恰好是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,实在不便拿上桌面。因此在学校的介绍中,就变成了介绍孩子的母亲。

  有些胆子更大的学校,不惜弄虚作假。如奥赛2005年高中二年级生物竞赛,规定省级决赛资格按报名参加预赛人数的1.5%分配给全省各学校。省内某学校有资格报名参赛的学生总数为600多人,这样最多只有9人参加全省决赛。但该学校却以参赛学生多交报名费的方式争取到了几倍的预赛名额,最后有28人入围全省决赛。

  可不要小瞧这参加决赛的权利,因为参赛者只要进入省级决赛,最低也是省级三等奖,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享受到自主招生的待遇。

  “创赛”“奥赛”必须改革

  无论是创新大赛还是奥赛,本来的用意都是为了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,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。从这个角度看,将大赛与高考挂钩,初衷是为了让竞赛活动具有更强的影响力。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事情往往并不这么简单。

  比赛与高考一挂钩,原来的兴趣导向被赋予了强烈的功利目的。前些年,为了能在各类大赛中出成绩以展示素质教育成果,东部某重点中学专门成立了创新大赛、奥赛奖励基金,对获奖学生及其辅导老师动辄重奖万元,并在全社会大加宣扬。

  蓝先洪作出了这样的结论:“事实上,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,产生于几十年前的奥赛和创新大赛,已失去了本来意义,必须进行改革。这种情况下再与高考挂钩,更是百弊丛生。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讲,取消奥赛或创新大赛中的加分或变相保送制度,是一种趋势、一种进步,更是一种必然。”

  相关链接

  体质健康情况将作为高校招生重要依据

 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25日在教育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答问时指出,今后中学阶段体质健康情况将作为高校招生重要依据。

  他表示,今后教育部直属高校录取新生后会对新生进行体质测试,将结果反映到各省份,供各地总结体育教育现状,调整体育教育工作。

  杨贵仁强调,今后将加大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工作力度,为青少年创造更好的体育锻炼环境。据悉,我国将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,力争用3年时间,使85%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。

  教育部回应高考“一次变多次”

  针对近日媒体报道的高考有望“一次变多次”之说,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25日在例行发布会上强调,“目前还没有地区要在2007年分几次考试”。

  王旭明表示,近年来,高考改革已取得显著进展。北京、内蒙古和上海等地已有春季和夏季两次高考。(新华社

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
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.
②本网转载的文/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,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.